近日在台灣東海岸遇見了一小群虎鯨,立即成為愛好者以及媒體的焦點。在歷年的野望影展中,虎鯨始終是注目的焦點, 2013年播映的《拯救路納》Saving Luna專門討論一隻被拋棄的幼虎鯨與人類的關係,此外,虎鯨集體獵食的過程則常常出現在許多經典鉅片之中。如果票選觀眾最喜歡的動物「明星」,虎鯨必然會名列前茅。

然而,我們可能很難想像,在五十年或是更早之前,人類對於虎鯨的生態習性仍舊缺乏瞭解,甚至於採取仇視的態度,一如「殺人鯨」Killer Whale這個名稱,就充分表現出這種不友善的態度。然而,近五十年來,虎鯨卻成為研究得最廣泛的海洋哺乳動物之一,轉捩點就是一隻暫時被圈養展示的虎鯨,人們第一次得以近距離地觀察這種以往不瞭解的動物,並且發現牠們可以親近以及鮮明的「造型」,這樣的邂逅啟發了日後對於虎鯨的研究,乃至於今日得以瞭解全球虎鯨的分類、特別的行為以及相互之間不同的溝通方式,甚至產生出獨特的方言。這些豐富的研究成果,在《海面下:虎鯨》一片之中,具有充分的說明,甚至可以說是一張豐富的成績單。

在台灣,有些賞鳥的朋友將常見的鳥類稱之為「普鳥」,大概是因為普遍可見的緣故吧!至於那些鳥被視為普鳥,可能就要因人、因地甚至因時而定,但相信其中必有麻雀,這種普遍得不能再普遍的鳥類了。因此麻雀與白頭翁、綠繡眼這兩種也很常見的鳥類稱之為「都市三俠」,奧地利廣播集團(Österreichischer Rundfunk,簡稱ORF)所製播的《麻雀星球》Planet Sparrow,就是描繪了麻雀在各地的俠蹤,大概是我們看過的生態紀錄片中,最普通的一種動物主角了。

片中的麻雀「演員」共有兩種,不知道觀眾是否能夠分辨出來?一種是Eurasian tree sparrow(學名Passer montanus),也就是我們在台灣所見到的麻雀,或者稱「樹麻雀」,另一種則是House sparrow(學名Passer domesticus),中文稱之為「家麻雀」,原本分布於歐亞兩洲,但因為人類的移民被引進到美、非、澳洲,成為分布最普遍的麻雀。這兩種麻雀都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有人居住處就有麻雀,尤其在城市之中,果然不負「都市三俠」的盛名,而且是其中分布最廣泛的一種。

在引進《解剖巨物Inside Nature's Giants》系列前,野望影展對於台灣觀眾接受的程度確實有過疑慮,這些在解剖台或是在野外現場進行解剖的工作,對於大部分沒有接受過相關教育、訓練的朋友而言,確實是種特別而且可能過於刺激的視覺感受。但意外地,不論是解剖海灘擱淺的巨鯨或是長頸鹿,非但讓觀眾更加瞭解這些動物特殊的生理結構,而且對這些物種產生了更大的興趣。一如日前收到一位國小老師所告知,小朋友在看過那些我們原本以為「血腥暴力」的影片後,非但沒有排斥,反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倒是意外地開拓了我們成人對兒童的想像力。

1975年,正好就是四十年前,美國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所拍攝的《大白鯊》(Jaws)讓Great white shark(Carcharodon carcharias)這種大型的海中獵食動物在一夕之間舉世聞名,也帶來了可觀的票房紀錄,以及觀眾的強烈喜好,至今仍有許多以鯊魚作為主題的媒體節目,成為賣座的保證,大白鯊的神秘以及人類對其的恐懼,應該是最有利的觸媒吧!但我們是否對於這種生物多了些瞭解?則仍是難以評估的疑問。

英國自然影片工作者的鏡頭,可能已經攝錄了這地球上最遙遠、最神秘的天涯海角,讓世人對於那些瑰麗壯觀或是充滿異國色彩的世界,光是「星球系列」就不已經用了各種不同的角度,重新描繪了我們人類所居住的這個星球。然而,值得取材的所在不只是天涯海角,有些地方即令就在身邊,但對於當地人而言卻依舊陌生。位於蘇格蘭西部大西洋中的赫布里底群島(Hebrides),就是一個連島民都感到陌生的家園。

這個由約一萬年前的中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的島嶼,曾經接受過凱爾特語(Celtic)、古諾爾斯語(Old Norse)和英語的洗禮,融合了西歐、北歐的文化具有其獨特的色彩,與刻板印象中的「英倫風情」具有相當的差異,即使對於所屬的蘇格蘭而言,赫布里底群島也是外島中的外島,未必對於當地的人文生態有清楚的瞭解。2013野望影展所播映的《遁逃蘇格蘭》(Monty Halls' Great Escape)在深受好評之後,推出了續集就是《遁逃赫布里底群島》(Monty Halls' Great Hebridean Escape),由此可見這個群島遙遠到可以遁逃的程度了。

在環境保護以及自然保育的宣傳中,名人證言甚至於現身說法一直是深受期望,並且視為效果強大的一種方式。其中2006年前美國副總統高爾主演的《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是一個成功的案例,獲得了漂亮的票房成績以及評價。2015年前中國中央電視台記者及主持人柴靜自費製播的《穹頂之下》同樣也得到熱烈的迴響,以及被中共中央宣傳部禁播的命運。名人具有正面的形象及權威性,加上資料整理完整以及具有說服力的表現方式,自然比較容易取得社會大眾的認同。當然,也有一些東施效顰之作,就不列入討論之中了。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地方,在我個人去過兩次的經驗中,真是遊人如織,對於喜愛自然的朋友而言,此地就像是一本自然史演進的讀本,讓人在其中流連往返。然而本片藉由科技讓觀眾回到過去,讓我們對於博物館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瞭解。原來,博物館的研究也是一路從錯誤之中,摸索至今而且持續進行中。

高齡89歲的大衛‧艾登堡老爺爺在本劇之中分別擔任編劇及主持人(presenter)兩個工作,在戲裡他像是個充滿好奇心的頑童,潛入夜間閉館的倫敦自然史博物館,進行一場博物學史的探險;另一方面,他則與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合作,撰寫了精彩的內容,而且運用了先進的3D及電腦動畫科技,讓那些已經滅絕的動物活生生地呈現在觀眾的面前。

公共電視陳添寶導演的作品《滾滾沙河》,是我認為近來看過台灣紀錄片中拍攝得最好的一部,然而在我們的討論之中,也共同認為除了攝影之外,還有可以加強之處,讓那部紀錄片更臻於理想的程度,而《大河愛爾蘭》則可能就是我們可以取法的一部作品。

拿2014年金貓熊獎、最佳攝影獎及最佳劇本獎得主的作品作為比較,多少有點取法乎上的意味,但是在對照中,我們或許可以發現更多本質上的優點,作為日後學習的方向。不過,兩部作品的性質並不相同,《滾滾沙河》的報導性質強烈,而《大河愛爾蘭》則是純粹的生態紀錄片,直接比較並不恰當,因此我想舉出後者的一些優點供作參考,而非比較,以免模糊了焦點。

《大河愛爾蘭》的攝影當然是一大重點,但是異於報導式的取鏡,而採取了藝術性相當高的表現手法,曾有野望影展的觀眾表示,每一個畫面都可以作為明信片般的美麗。在《滾滾沙河》也不乏這樣品質的攝影畫面,只是因為報導性的節奏,無法過多使用。此外,生態攝影方面的表現,《大河愛爾蘭》當然較為優異,不過其原本就是一部以河流生態為主的題材,相反的,《滾滾沙河》也有精彩的畫面,由於時間及資源的限制,而無法精益求精,但是也顯示出如果台灣的生態攝影工作者具備相同的資源的話,必然可以獲致更高品質的作品。

自然影片隨著紀錄片產業本身的發達,以及透過電視、網路等媒介與觀眾接觸後,逐漸地從單一形式的敘事方式,改變出不同的型態,除了單純而完整的影片形式之外,也產生了多樣的「節目」的型態,以因應不同媒體、頻道以及觀眾類型的需求。評論者對於某些節目型態的自然影片頗有批評,因為爭取收視率的緣故,而有綜藝化的傾向,甚至過於誇張,乃至於造假。這是自然影片產業面臨環境改變的因應方式,只是尺度的拿捏與堅守原則的程度,完全存乎一心,但對於觀眾而言,如果具備基本的媒體素養的話,也就可以分辨真偽高下,成為「專業」的觀眾了。

對於野望影展的觀眾而言,生物學家麗茲‧波尼(Liz Bonnin)已經是熟面孔了,他所主持的《超級聰敏動物》(Super Smart Animal),在2014野望影展受到許多觀眾的歡迎,尤其是兒童。同樣具有生物科學背景的麗茲,風格與他的老前輩艾登堡爵士迥異,年輕、幽默、隨和,成為新一代自然影片主持人(presenter)的佼佼者,在《超級聰敏動物》之中走訪各地,成功地穿連起不同的個案,一派輕鬆幽默,表現傑出。而在《怪怪寶貝動物》系列之中,她再度展現了這種特質,不過,她的能力不僅限於這類「節目」型態,很快地,野望影展的觀眾也將看到她深入野外的表現,值得期待。

競爭是種必要的行為,就只是為了生存,不同種類的動物相互競爭,即使相同的物種,不同的群體也必須競爭。自然界競爭的結果,不是存活,就是死亡,但是除了競爭之外,還有另一個選項:「團結」,非但同群同種的動物可以團結,產生更強大的力量。即使原本敵對的物種也能夠結合成為一個團隊,《野狗故事》之中的索蘿就是這個團隊的核心。

本片之中的野狗,並不是遭受遺棄的流浪犬,而是現存最強大的三種犬科動物之一的非洲野犬(學名Lycaon pictus),體型要比鬣狗及胡狼為大,獵食能力強大,同樣都是群居的動物。本片的主角索蘿是一隻遭受獅群攻擊而滅門的倖存者,先是憑藉著自己的力量存活下來,希望能夠再遇到同類、重返團體生活。然而牠始終踽踽獨行,卻先與鬣狗合作獵捕,然後再因為繁殖的渴望,強佔了一家子的胡狼,並且扮演起家長的角色。

雖然科技進步,對於自然影片的製作帶來了許多便利、較高的品質以及降低器材的成本,但是這些都無法取代影片製作最核心的價值:創意與堅忍。

《臥底企鵝》 Penguins - Spy in the Huddle共有3集,是由英國John Downer Productions公司製作,負責人John Downer出身於BBC Natural History Unit,參與過許多經典作品的製作,成為獨立製片公司後也有斐然的成績,例如《飛越地球》Earthflight就是代表作之一,與鳥類飛行過全球六大洲,除了南極之外。對於不會飛行的企鵝呢?《臥底企鵝》採用了間諜攝影機(Spycam)的技術,潛入企鵝群中,並且派出各種不同功能的「間諜」,得以一窺企鵝的日常生活方式。間諜總是有50個,分別飾演實體大小的企鵝、蛋、石頭、雪球以及水下攝影等,而且過程中傷亡慘重,除了遭受企鵝及其他鳥類的攻擊之外,撞擊、失蹤等等狀況不一而足。

頁面

訂閱 RSS - 策展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