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影片隨著紀錄片產業本身的發達,以及透過電視、網路等媒介與觀眾接觸後,逐漸地從單一形式的敘事方式,改變出不同的型態,除了單純而完整的影片形式之外,也產生了多樣的「節目」的型態,以因應不同媒體、頻道以及觀眾類型的需求。評論者對於某些節目型態的自然影片頗有批評,因為爭取收視率的緣故,而有綜藝化的傾向,甚至過於誇張,乃至於造假。這是自然影片產業面臨環境改變的因應方式,只是尺度的拿捏與堅守原則的程度,完全存乎一心,但對於觀眾而言,如果具備基本的媒體素養的話,也就可以分辨真偽高下,成為「專業」的觀眾了。

對於野望影展的觀眾而言,生物學家麗茲‧波尼(Liz Bonnin)已經是熟面孔了,他所主持的《超級聰敏動物》(Super Smart Animal),在2014野望影展受到許多觀眾的歡迎,尤其是兒童。同樣具有生物科學背景的麗茲,風格與他的老前輩艾登堡爵士迥異,年輕、幽默、隨和,成為新一代自然影片主持人(presenter)的佼佼者,在《超級聰敏動物》之中走訪各地,成功地穿連起不同的個案,一派輕鬆幽默,表現傑出。而在《怪怪寶貝動物》系列之中,她再度展現了這種特質,不過,她的能力不僅限於這類「節目」型態,很快地,野望影展的觀眾也將看到她深入野外的表現,值得期待。

《怪怪寶貝動物》系列共分2集,探討野生動物在人類飼養環境下,原先兩種具有獵食者與獵物關係的動物,竟然能夠和平相處,甚至彼此依賴;或者野生的動物與人類馴養的動物之間,產生同樣的親密關係。藉由探討這些原本在自然界難以發生「不自然」的關係,以瞭解動物在人工環境下的行為,並且做出解答。

這些人工的環境多半是野生動物救傷收容的場域,各種落難於此的動物離開的原本的族群,孤獨地在此相遇,許多從小相處成了青梅竹馬,有些則收養了獵物、視如己出,甚至在不同物種之間產生的類似愛情的繁殖行為。由於圈養之故,得以近距離地觀察牠們,並且從中找出原因,的確是非常特別的動物行為研究方式之一,也因此讓我們對於所謂的「獸性」有了不同的瞭解。

動物與人類一樣,會因為種種的因素感受到壓力,這些壓力的影響甚至於導致於個體的無法存活,然而友伴關係卻足以讓動物(人類也一樣)產生對抗壓力的能力。因為生存環境的限制,這些動物無法尋覓到同類作為友伴,於是機緣巧合地將其他動物當作彼此陪伴的對象,並且產生緊密而長遠的友伴關係,如果將其視之為圈養環境下的族群行為,可能讓我們對於野生動物的觀點大為改變。

由於人類對於棲地的破壞以及獵捕的行為,已經在世界各地造成了許多落難的動物,也應運而生了許多收容中心,其中有些提供「中途之家」的庇護作用,讓動物在回到野外之前先求生存,再習取未來的謀生之道;至於不能野放的野生動物,則或者藉此保持基因的多樣性,為進一步的復育(reintroduction)做準備,而完全沒有出路的,則也能發揮教育的功能,擔任親善大使讓人類接觸、認識這些即使在野外也很難觀察的物種,進而支持野生動物的保育。

台灣的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多半收取因人為受傷的個體,或者是非法貿易的「贓物」,北有台北市立動物園,中有集集特有生物中心,南為屏東科技大學,由於經費幾乎完全來自政府經費,面對越來越多的收容數量,早已經抓襟見肘了,經營相當得困難。如果看了《怪怪寶貝動物》之後,或許我們除了關心動物本身之外,也可以進一步瞭解台灣目前野生動物收容的現況,甚至可以支持這些單位,或許有一天,我們也能夠見識到台灣的《怪怪寶貝動物》。

根據Internet Movie Database,簡稱IMDb)的估計,本系列的製作預算大約為50萬美元,約為台幣1600萬元左右,其中除了跨越世界各洲的拍攝經費之外,前製作業的資料蒐集、彙整及研究,可以想見地非常龐大,在麗茲‧波尼的精彩訪問之前,做足了準備,可是一點不比傳統的自然生態紀錄片「便宜」到那裡去。(王誠之)

代表圖片
分類
相關影片
怪怪寶貝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