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有些賞鳥的朋友將常見的鳥類稱之為「普鳥」,大概是因為普遍可見的緣故吧!至於那些鳥被視為普鳥,可能就要因人、因地甚至因時而定,但相信其中必有麻雀,這種普遍得不能再普遍的鳥類了。因此麻雀與白頭翁、綠繡眼這兩種也很常見的鳥類稱之為「都市三俠」,奧地利廣播集團(Österreichischer Rundfunk,簡稱ORF)所製播的《麻雀星球》Planet Sparrow,就是描繪了麻雀在各地的俠蹤,大概是我們看過的生態紀錄片中,最普通的一種動物主角了。

片中的麻雀「演員」共有兩種,不知道觀眾是否能夠分辨出來?一種是Eurasian tree sparrow(學名Passer montanus),也就是我們在台灣所見到的麻雀,或者稱「樹麻雀」,另一種則是House sparrow(學名Passer domesticus),中文稱之為「家麻雀」,原本分布於歐亞兩洲,但因為人類的移民被引進到美、非、澳洲,成為分布最普遍的麻雀。這兩種麻雀都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有人居住處就有麻雀,尤其在城市之中,果然不負「都市三俠」的盛名,而且是其中分布最廣泛的一種。

由於普遍常見,無論是麻雀或是家麻雀都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無危物種」(least concern , LC),但是並不代表牠們可以高枕無憂,不致遭受任何的威脅。奧地利公共廣播集團ORF所製播的《麻雀星球》,就是一部敲響警鐘的作品,讓全世界的觀眾瞭解麻雀所面臨的威脅。雖然在2014 Wildscreen影展中僅入圍最佳攝影獎,但其保育的意義卻絕對不遜於其他任何一部得獎的作品。

由於人類經濟發展的型態,導致在都市裡比較容易求得生計,因此大量原本居住於農村的人民遷移至都市中,1950年代,都市與農村的人口比例還是3:7,但是到了2010年已經達到了5:5的,據推算到了2050年,開發中國家將有64%的人口居住在都市中,而已開發國家則更高達86%。過度都市化已經是重要的環境議題了,而隨著人類的數量在都市裡增加,麻雀的生存當然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儘管在本片之中,我們可以瞭解麻雀對於人類環境的強大適應力,但是卻很難趕上人類發展的速度,牠們並非「無危」,而是面臨的威脅人類還未被察覺而已。

不知道賞鳥的朋友是否仔細觀察過麻雀的行為與生態?在《麻雀星球》這部影片中,我們將可以透過鏡頭發現牠們多采多姿的生活,以及在全球各大城市中適應不同環境的本領,同時也可能發現麻雀的外貌並不是那麼「普通」,而有很多特徵顯示了位階、繁殖等重要的訊息,但也相對映照人類對於麻雀的不瞭解及迫害。

由於麻雀多樣化的食性之中也包括農作物,因此常被歸為「害鳥」。1958年中國「大躍進」初期,毛澤東發動的「除四害運動」將老鼠、麻雀、蒼蠅及蚊子列為必須消滅的對象,在一年之中用盡了各種方法,大概捕殺麻雀19.6億隻。然而如此輝煌的成績,卻在隔年造成了更嚴重的糧食問題。由於麻雀的食性中也包含了昆蟲,因此當麻雀缺席之後,這些原本該被補食的昆蟲對於農作物造成了更大的傷害,並且導致了更嚴重的飢荒,最後才不得不由蘇聯重新引進麻雀。這個政治正確性強烈的「打麻雀運動」,為中國的生態及政治帶來了許多荒謬的後果,大概可以作為生態保育(以及政治)的一大特殊案例吧!

你最近看見過麻雀嗎?你所居住的範圍內,麻雀是不是數量變少了呢?這些問題恐怕連平常有賞鳥習慣的朋友,都難以立即回應。答案確實是減少了,而且已經引起許多國家的重視,開始檢討都市化中的環境與產物,是不是導致麻雀數量減少的原因。

對於人類普遍有益的事物被稱之為普世價值(universal value),但因為各種因素所遭成的不同立場,常常無法共同肯定某一種觀點或想法是否具有普世價值?然而看過《麻雀星球》這部影片之後,我們或許可以發現麻雀的生存也象徵了一種普世價值,當牠們能夠在人類身旁順利存活時,我們才有安居樂業的可能吧!(王誠之)

代表圖片
分類
相關影片
麻雀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