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進《解剖巨物Inside Nature's Giants》系列前,野望影展對於台灣觀眾接受的程度確實有過疑慮,這些在解剖台或是在野外現場進行解剖的工作,對於大部分沒有接受過相關教育、訓練的朋友而言,確實是種特別而且可能過於刺激的視覺感受。但意外地,不論是解剖海灘擱淺的巨鯨或是長頸鹿,非但讓觀眾更加瞭解這些動物特殊的生理結構,而且對這些物種產生了更大的興趣。一如日前收到一位國小老師所告知,小朋友在看過那些我們原本以為「血腥暴力」的影片後,非但沒有排斥,反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倒是意外地開拓了我們成人對兒童的想像力。

1975年,正好就是四十年前,美國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所拍攝的《大白鯊》(Jaws)讓Great white shark(Carcharodon carcharias)這種大型的海中獵食動物在一夕之間舉世聞名,也帶來了可觀的票房紀錄,以及觀眾的強烈喜好,至今仍有許多以鯊魚作為主題的媒體節目,成為賣座的保證,大白鯊的神秘以及人類對其的恐懼,應該是最有利的觸媒吧!但我們是否對於這種生物多了些瞭解?則仍是難以評估的疑問。

相對於許多娛樂性較高的節目,《紅色警戒:大白鯊》Great White Code Red則是兼具科學及知識的傑出作品,藉由兩位海洋生物學家的解剖,讓我們更瞭解大白鯊強而有力並且具備多功能的感官系統,足以使他成為設計最完備的獵食性動物。相較於解剖巨物系列,本片的血腥程度相對低了許多,但其豐富的知識則讓我們對於原本心存畏懼的這種動物,增加了更多的瞭解,或者說更強烈的敬畏,雖然本片可能相對地不具戲劇或娛樂效果。

《紅色警戒:大白鯊》入圍的獎項是2014 Wildscreen的最佳音效獎,或許與《大白鯊》當年由好萊塢知名電影配樂家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所寫的「主旋律」略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由兩個音符簡單交替的旋律,成為懸念音樂的經典之作和危險逼近的代名詞,並且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的肯定,成為史上最優秀電影配樂中排名第6。有趣的是,威廉斯自己對於這段音樂創作的詮釋與《紅色警戒:大白鯊》也有相似的主題,他描述這段音樂是「grinding away at you, just as a shark would do, instinctual, relentless, unstoppable」,中文版維基百科則翻譯成「就像鯊魚一樣『第六感追緝令』、無情、勢不可擋地朝你逼近」,雖與原文略有差異,但是卻點出了《紅色警戒:大白鯊》的主題:感官。

力量強大固然是獵食性動物不可或缺的「必殺技」,但是如果無法搜尋到獵物,那麼再強而有力也不能派上用場。本片剖析了大白鯊的各種生理結構以及感官能力,前者讓牠具備了強大的獵殺能力,但後者才是真正造就大白鯊的核心關鍵,也讓我們大開眼界,原來大白鯊不只是強而有力而已,同時也是極度敏感的一種獨特生物,讓我們好好地上了一課。

一如前文所述,《紅色警戒:大白鯊》未盡如其名地充滿戲劇性及刺激感,但卻像「解剖巨物」系列一樣充滿學院派的知識性,是非常好的學習教材。我們曾經嘗試引進「解剖巨物」當作教材,但是洽詢的結果單是一集公播的基本消費額就是一萬美元,大概就是野望影展一年經費的十分之一了,還不含其他翻譯、製作等成本。由於這次的經驗,更讓我們感到幸運,能夠透過Wildscreen影展,讓我們以相對極低的成本,看到那麼多原本難以看到的世界頂級作品。

不知道各位觀眾對於《紅色警戒:大白鯊》片中印象最深刻的情節是那一段?會不會覺得即使強如大白鯊,若是片刻停止游動就無法呼吸維生,是極度的強與弱的對比?也讓人感到生命的矛盾與奧妙呢?(王誠之)

代表圖片
分類
相關影片
紅色警戒:大白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