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週日放映

《稻浪上的夢想家》
The Dreamer

最佳環境長片獎、最佳攝影獎 入圍

LV級的優質有機米、世界級的稻浪景觀和躍上國際媒體版面的文化藝術活動,池上經驗已然是人人都想取經的顯學。但池上的風光不是一天造成的,池上經驗也無法複製貼上,因為池上學的背後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推手,有一段不畏艱難、嘔心瀝血的歷程,他就是碾米廠之子梁正賢,是他帶領著一群農友一同翻轉池上,種出收購價最高的稻米,打造出全台最具文藝氣息的農業鄉鎮。

導演蕭菊貞歷時兩年半的時間,以紀錄片《稻浪上的夢想家》娓娓道出這群農民勇於夢想、築夢踏實的故事,歡迎一同品嚐池上的稻香、土香、人情香。(向麗容)


播映時間|8/27(日)13:00 - 14:30(放映前10分鐘開放入場)
(影片播放60分鐘,映後座談30分鐘)

播映地點|臺博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映後座談|#顏卲璇 副導演|攝影|剪輯
映後座談|#紀穎如 企劃
映後座談|#陳昱璁 攝影|剪輯

8/26週六放映

《綻放之種》

☀評審特別獎入圍

生態環境紀錄片的定義並非由學者專家決定,而是由創新的作品一再突破、重新定義。以種子作為暗喻、用逐格動畫的方式製作,《綻放之種》以生命作為主題,展現出全新的風貌,也因而獲得了評審的肯定,入圍「評審特別獎」。

種子是植物的生命之源,猶如動物的「卵」一般,本身就具備萌芽的基本能量,更是物種多樣性的根本,成為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不同的種子具有各自的能量儲存方式,而且發展成型態互異的根莖葉,透過如此獨特的形式表現,別有其趣。(王誠之)


播映時間|8/26(六)16:00 - 16:35 (放映前10分鐘開放入場)
(影片播放5分鐘,映後座談30分鐘)

播映地點|臺博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映後座談|#劉靜怡導演

影片介紹|https://www.teeff.org.tw

8/26週六放映

《家族樹》

最佳環境長片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音樂/音效獎入圍

人類與動物一樣,都需要棲息的居所,所有的生物都會選擇適合的環境作為棲息地,並且以各種獨特的方式築巢,外型、用途及原材料五花八門,那麼人類呢?我們是否還具備「築巢」的能力呢?

《家族樹》就是描述一家人自力建構家屋的過程,讓我們反省、思考作為人類的本能,是不是能夠依照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的居所?是不是還有能力尋找材料、自己動手建蓋的能力呢?而我們現在的居住方式、型態是不是還適合人類自然的需求呢?發人深省。(王誠之)


播映時間|8/26(六)13:00 - 15:30 (放映前10分鐘開放入場)
(影片播放120分鐘,映後座談30分鐘)

播映地點|臺博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映後座談|#蘇鈺婷導演

影片介紹|https://www.teeff.org.tw

8/26週六放映

《叫我野孩子-狩獵》

☀評審特別獎 入圍

台灣原住民早期為了獲取足夠的生活資源,部落的勇士們會在山林中進行狩獵活動。隨著族人們的經驗不斷累積傳承,狩獵逐漸演變成各族群獨有的傳統文化。

傳統獵人必須具備對動植物足夠的認識,認知到季節更迭時山林的天象和水文會有何變化,搭配對地形的思考,判斷自己在何時、何地,可能捕獲怎樣的獵物。獵人們需要長時間接受長輩的指導,經過年復一年的狩獵、學習,方有可能將這些智慧轉化為自身的技能。

饅頭和拉法這兩位在學校彼此結伴的好友,帶著各自對狩獵的期待想像與擔憂,隨著布農族小馬教練進入森林,學習如何當個獵人。他們必須打開自己的五感,練習隨著自然的脈動作息。經過三天兩夜的山林洗禮,這兩個孩子將會帶著怎樣的禮物回到都市生活呢? (李育欣)


播映時間|8/26(六)11:00 - 11:25 (放映前10分鐘開放)
(影片播放22分鐘)

播映地點|臺博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8/25週五放映

《蔡鳥紀事》

☀ 評審特別獎 入圍

臺灣賞鳥的風氣於1990年代盛起,成為最早也是最普及的自然觀察活動。本片是由一位高中畢業的孫女,描述她祖父賞鳥的歷程。既是臺灣賞鳥史也是家族的共同記憶。

主角蔡牧起是南投縣野鳥學會的創始會員,同時也熱衷到世界各地進行賞鳥,是臺灣賞鳥紀錄保持的第一名(eBird紀錄 6392),第二名是夫人薛綺蓮(eBird紀錄 6380)。這個賞鳥家族已經延續到第三代,其中有多少趣事?又有多少自然啟發?本片原為學校習作,由主辦單位邀請參賽,旨在鼓勵年輕世代參與生態環境紀錄片的創作。(王誠之)


播映時間|8/25(五)15:00 - 16:00 (放映前10分鐘開放)
(影片播放30分鐘,映後座談30分鐘)

播映地點|臺博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映後座談|#董子亮導演

影片介紹|https://www.teeff.org.tw

8/25週五放映

《羅紹麟的森林講堂》

最佳生態長片獎 入圍

里山運用了傳統生態學知識、現代科學、社區傳統等管理方式,創造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臺灣,客家族群分布的丘陵就是里山的所在。

羅紹麟教授以個人的身份經營實驗農場,落實合乎自然生態的林業管理,「復刻」出里山充滿生物多樣性的森林,也見證了可持續利用的經營管理,也創造出國產材可以自給自足的模式。羅教授數十年前的遠見,完全符合最先進的自然保育觀點,充分運用了傳統智慧、現代科學及社區傳統,無疑地就一座最好的講堂。課堂上的知識讓客家朋友聽來特別親切,其他的朋友也可以藉此瞭解客家的文化與精神。(王誠之)


播映時間|8/25(五)13:00 - 14:10 (放映前10分鐘開放)
(影片播放54分鐘,映後分享15分鐘)

播映地點|臺博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映後分享|#策展人王誠之

影片介紹|https://www.teeff.org.tw

8/24週四放映

《大海吟唱中的夏曼.藍波安》

最佳短片獎、最佳敘事獎、最佳剪輯獎入圍

影片以夏曼·藍波安為主角,以族語表現達悟人與海洋之間的連結,同時道出身為達悟文學家的使命。達悟的文學不屬於文學家獨有,整個蘭嶼島上的人都在發展屬於自己的詩歌與小說,日常生活中彼此間用達悟族語聊天,再從中擷取詞句韻律串接如詩歌般吟唱,場景從房屋的興建、大船小船的落成、潛入水下以魚槍漁獵,這些都是屬於達悟人的故事,或是曾經被遺忘的故事。而重新回歸大海的夏曼·藍波安,感受水面上下的世界,持續以達悟族語轉換成漢語向外傳達屬於達悟的海洋文學魅力。(賴威任)

播映時間|8/24(四)16:00 - 16:50 (放映前10分鐘開放入場)
(影片播放20分鐘,映後座談30分鐘)

播映地點|臺博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映後座談|#導演王鈴晶 #製片徐蘊康

影片介紹|https://www.teeff.org.tw

8/24週四放映

《暗時挽花》

最佳攝影獎、最佳敘事獎入圍

什麼樣的成長環境,會讓孩子自發地以「小米紅藜地瓜馬鈴薯玉米巴吉魯花波羅蜜菜瓜布鳳梨」為自己命名?
《暗時挽花》由孩子的爸爸掌鏡,以充滿詩意的影像語言,紀錄孩子與媽媽之間以台語為母語的日常對話,對話間滿盈台語文聲韻之美,同時呈現一家人與農作、土地、自然環境間的深刻依存關係。(賴威任)


播映時間|8/24(四)15:00 - 15:45 (放映前10分鐘開放入場)
(影片播放15分鐘,映後座談30分鐘)

播映地點|臺博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映後座談|#簡子倫導演 #主角一家 #林瑞怡小姐、#簡翊修弟弟

8/24週四放映

《Listen Closely 用心聽》

最佳音樂/音效獎入圍

人類的感覺包括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口腔的味覺、鼻子的嗅覺等主要的特化器官與分佈在皮膚的觸覺。然而雙眼的視覺往往主宰了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以為看不見的事物就不存在。

然而在自然的世界裡,我們可以透過聽覺查知很多動物、植物以及更多事物的存在與改變,如果你能夠「用心聽」,或許就會發現一個不同以往的新世界。歡迎開啟你所有的感官,欣賞《用心聽》這部完全不同於其他生態環境紀錄片的影音作品。(王誠之)


播映時間|8/24(四)14:00 - 14:40 (放映前10分鐘開放)
(影片播放9分鐘,映後座談30分鐘)

播映地點|臺博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映後座談|導演、音樂音效George Cloke (本場QA將有英中口譯)

影片介紹|https://www.teeff.org.tw

8/24週四放映

《白花》

最佳音樂/音效獎入圍

若是海裡的花失去顏色
我們的海還能留下什麼?

台灣擁有豐富的珊瑚礁多樣性,除了是海中生物的家園,也保護了陸地生命。然而在2020年夏天,台灣卻發生了極其嚴重的珊瑚白化事件,據「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可能損失了31%-40%的珊瑚瑚,以小琉球附近海域最為嚴重。海水的持續升溫造成珊瑚的死亡,在氣候變遷和過度捕撈及開發的多重壓力下,海洋環境的差異在極短的時間內即可看出令人憂慮的變化。

然而,永遠都有希望,請透過《白花》的鏡頭移轉,記起我們美麗島嶼的那一片藍,我們都必須更積極的面對與了解,共同努力將海裡的顏色找回來。(蔡維庭)


播映時間|8/24(四)13:00 - 13:15 (放映前10分鐘開放入場,影片播映12分鐘)

播映地點|臺博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影片介紹|https://www.teeff.org.tw

頁面

訂閱 RSS - 活動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