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為了更好的明天!
#2023臺灣生態環境影展影像論壇週末登場
藉由臺灣生態環境影展的舉辦,這兩屆我們見到大量的作品參加,顯見本土創作者豐沛的能量。為了全面討論臺灣生態環境紀錄片產業,因此舉辦本影像論壇,希望邀請紀錄片研究者、資深工作者齊聚一堂,以更寬廣、更深入的視野探究臺灣生態環境紀錄片的現況,並且描繪可能的未來。
不論是生態環境紀錄片工作者、委託製作生態環境紀錄片的單位、或是喜歡臺灣生態環境紀錄片的觀眾都歡迎參與,希望能藉由多方討論找出更清晰的大道。
↱ ❍ 9/9國際生態紀錄片推薦 ❍ ↲. ↠4K放映↞ 《完美星球:人類 A Perfect Planet:Humans》 地球原本是個完美星球! 然而是誰破壞了她? 地球的能量來自於火山「太陽、氣候以及海洋,構成了一個近乎完美的生態環境,成為全宇宙目前所知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然而,人類活動正在威脅地球,科學家認為目前已進入一個全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2.5億年前,由火山活動引起的大氣變化導致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現在人類也成為新型「超級火山」。 透過最新的拍攝技術以及4K的超高畫質影像,讓我們得以一窺地球的完美景象,但也可以親眼見證人類對她的破壞。地球誕生於45、46億年之間,地球上的生命已經歷經了5次的大滅絕,原因各有不同,但是形同「超級火山」的人類,卻有可能導致第6次的大滅絕。地球不會就此消失,但人類可能無法倖免於難,如何扭轉頹勢,就在你我手上。
4K超高畫質帶來全新感動 臺灣生態環境影展致力於挖掘本土優秀生態環境紀錄片,期望藉由影像敘事的真實呈現,帶領觀眾認知臺灣當前現況,進而關心並參與生態保護及理解現今的環境景象。 第二屆臺灣生態環境影展在 「#自然正值夥伴」(Nature Positive Partner)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大力支持下,藉由4K超高畫質投影機,讓得獎作品擁有更精細完美的呈現。 同時更加映 #台達厚生地球影展 國際生態紀錄片《野火過後》與《完美星球:人類》,邀請了重量級的講者 #鄭明典前局長 與 #林亨利研究員 舉行映後座談,請關心生態環境紀錄片的大家一起共襄盛舉! 活動資訊: 日期|9/8(五)- 9/10(日) 地點|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小白宮 (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 名額|100人 報名|https://forms.gle/icqnscMFiQYHnPWR8 場次舉行映後座談,歡迎參加。
8/31週四放映 《鯨之聲》 最佳短片獎、最佳敘事獎、最佳音樂/音效獎 入圍 對人類這樣的陸地生物而言,在空氣中傳送的聲波,會被我們的皮膚彈開,只有當聲波進入我們充滿液體的內耳,我們才能「聽見」,但對於全身浸泡在水中的鯨豚來說,「聆聽」是一種全身體驗,噪音對牠們造成的影響,可能比對人類還要嚴重許多。 2030年之前,台灣西海岸預計將架設超過500座離岸風機,依照現行規範,施工打樁噪音不得超過160分貝,但耳鼻喉科醫師會告訴你,90到100分貝的音量就會造成聽力損傷。而且即使「聽力不受到影響,不代表你精神上面是沒有壓力的」。獸醫楊瑋誠長年投入研究噪音對鯨豚的傷害,藉由他的故事,導演張弘榤將帶領我們嘗試傾聽《鯨之聲》。(林書帆) 播映時間|8/31(四)15:00 - 16:00(放映前10分鐘開放入場) (影片播放27分鐘,映後座談30分鐘) 播映地點|臺博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映後座談|#張弘榤導演
8/31週四放映 《窗殺》 最佳短片獎 入圍 撞歪的喙、骨折的翼、玻璃上的血跡……兩位年輕的生態研究者謝季恆與甘佳昀,日復一日記錄下以往常被人們忽略的死亡事件──根據統計,美國每年有數億隻鳥類因撞擊建築的玻璃結構而喪命,但相關研究數據在台灣卻非常缺乏。謝季恆在將一隻窗殺五色鳥製成標本時,刻意保留牠歪掉的鳥喙:「如果有人在百年後來檢視這份標本,那牠就變成一個百年之後的證據。」 窗殺問題有多嚴重?城市中大面積看似透明、高反射率的建築,是否可能改變鳥類的生理結構?要回答一個有關自然生態的問題,往往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來累積資料,本片透過紀錄兩位研究者的日常來呈現這一點。(林書帆) 播映時間|8/31(四)13:00 - 13:55 (放映前10分鐘開放入場) (影片播放25分鐘,映後座談30分鐘) 播映地點|臺博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映後座談|#胡清雅|編導、企劃 映後座談|#宋承穎|編導、攝影、剪輯 映後座談|#謝季恆 #甘佳盷 受訪者
8/30週三放映 《即將消失的美景 台灣紫蝶幽谷》 Disappearing Scenery Taiwan Purple Butterfly Valley 最佳生態長片獎、最佳攝影獎 入圍 世人都為墨西哥帝王蝶長途遷徙越冬的壯觀場景和行為模式驚嘆不已。其實,全世界惟二的蝴蝶越冬奇觀,另一個是臺灣的紫斑蝶。大部分蝴蝶在冬天都會死亡,只有少數蝴蝶會過冬,紫斑蝶就是其中之一,紫斑蝶每到秋冬時節,便會成群飛越上百公里到南方山谷避冬,造就了「紫蝶幽谷」奇景。 有「蝴蝶王國」之稱的臺灣,不僅是因為臺灣擁有400多種的蝴蝶;在過去,標本製作產業最輝煌的時期,蝴蝶曾多到是孩童課後賺取零用錢的財源,甚至是大人養活一家子的經濟支柱。曾幾何時,牠們之中有些已經默默地失去蹤跡,有些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從我們身旁消失。是否如澳洲大堡礁、亞馬遜熱帶雨林、美國冰川國家公園、威尼斯…等美景進入消失倒數計時的行列,臺灣的紫蝶幽谷也即將成為消失的美景? 昆蟲專家同時也是生態導演詹家龍深入紫蝶幽谷,透過4K、1000格的超高速攝影 機記錄紫斑蝶的生命軌跡,揭開紫斑蝶避冬遷徙的神秘點滴以及生存危機。(向麗容)
8/30週三放映 《點燃希望的漁火》 評審特別獎入圍 青鱗魚分布於包括日本及台灣的西太平洋海域,是沿海水深二十公尺內常見的中上層小型魚類,也是泛稱沙丁魚的一種。早年在北海岸漁村,經常可見煮熟、曬乾或醃漬販售的青鱗魚。牠是在地人的日常餐桌美味,也是春末初夏漁家收入的重要來源。 漁民們利用青鱗魚對光源的向聚性,在夜晚海上用強光誘聚魚群,再合力起網捕撈,是一種「焚寄網」漁法。這種俗稱火把漁業的傳統技藝,台灣如今只剩金山磺港的「蹦火仔」仍在作業。 然而隨著人們食用魚類的習慣改變,沿海生態的變化,「蹦火仔」漁法似乎愈來愈無以為繼。倘若傳統漁業能夠順利轉型,北海岸小漁村或許就能以跟過往不同的樣貌保持活力與希望。(李育欣) 播映時間|8/30(三)13:00 - 14:00 (放映前10分鐘開放進場) (影片播放30分鐘,映後座談30分鐘) 播映地點|臺博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映後座談|#余英宗導演 #陳韻竹製片
8/29週二放映 《馬頭山之戰》 最佳環境長片獎 入圍 在台灣,因為環評制度設計的缺失,開發案件若無遭到否決,哪怕該案件錯誤百出或涉嫌造假,仍可反覆重新再審,因此阻擋開發的成功案例相當稀少。《馬頭山之戰》記錄高雄反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抗爭過程,起初在地居民充分展現堅決反對的意識,就連離鄉居民也回到故鄉接續成為抗爭的主力,堅持為故鄉做一件對的事,居民們合力展現研究精神,求助專家們提出不適合開發的證據,儘管歷次環評陷入長期苦戰,但在龐大社會力量作用下,前任與現任高雄市市長都先後簽署「保護馬頭山承諾書」,但只要馬頭山開發案一日不撤銷,鄉親們保護家園的抵抗行動亦將永無止息。(賴威任) 播映時間|8/29(二)15:10 - 17:00 (影片播放88分鐘,映後座談20分鐘) 播映地點|臺博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映後座談|#黃淑梅導演 影片介紹|https://www.teeff.org.tw
8/29週二放映 《回家》 最佳環境長片獎 入圍 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政府以安全之虞將許多原民部落遷往山下的永久屋,家園漸而荒廢遺忘,然而兩家大社族人選擇重新找回與土地連結。他們走回山裡,走回往日的部落,將記憶中的日常交付給孩子們。 重返山間的路不易,留在平地的人也不易,但透過一群部落教育工作者,將孩子的教育與部落生活結合,孩子們也透過在部落互助托育的學習,把族語和傳統知識重新帶回家庭,不再失根。走回家的路上雖然長路漫漫,然而還有一群支持理想的族人們一起走,一起重新找回和自然相處的方式,一起找回同樣的語言,一起回到熟悉的家。(蔡維庭) 播映時間|8/29(二)13:00 - 15:00(影片播放99分鐘,映後座談20分鐘) 播映地點|臺博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映後座談|#黃淑梅導演 影片介紹|https://www.teeff.org.tw
8/27週日放映 《Ndaan Mpmaduk 入山》 最佳生態長片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音樂/音效獎 入圍 「以前老人家會教這個東西,是以前他們打到的時候,會切一塊肉給這個山的Utux(神靈)吃,這個才是重點,然後我們順便一起吃這樣,就是要謝謝這個Utux,謝謝這個山,Gaya(祖訓)是這樣。」──《入山》 《入山》的片名Ndaan Mpmabuk,在太魯閣族語中分別指「道路」與「狩獵」之意,如同片中的老獵人所言,上山狩獵不能走別人開好的路,必須要開闢自己的獵徑,這似乎也是狩獵之「道」無法言傳,必須親身實踐才能代代傳承的隱喻。為何原住民在這個時代還要打獵?只是想念samat(山肉)的味道而已嗎?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如果你感到好奇,不妨跟著義大利導演、同時也是太魯閣族女婿Tommaso Muzzi的鏡頭,來感受原住民與山林之間的關係。(林書帆) 播映時間|8/27(日)15:00 - 16:20(放映前10分鐘開放入場) (影片播放50分鐘,映後座談30分鐘) 播映地點|臺博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