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紀錄片的觀看 -《困住之島》

美國學者比爾·尼克爾斯(Bill Nichols)將紀錄片分為六種類型,其中包括了「觀察型紀錄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及「參與型紀錄片」(Participatory Documentary)兩種,分別以客觀及主觀的視角紀錄事件的發生過程。傳統上,總認為「公正客觀」是新聞應有的基本原則,卻有可能因為過度的抽離,而流於浮面;相反地,如果涉入過深,又可能導致先入為主,無法客觀的描述。

旁觀與涉入之間如何拿捏,應該是《困住之島》製作期間時時都必須拿捏的分寸。

1963年葛樂禮颱風發生後,台北開始修築以200年防洪頻率為保護標準的高堤,到了1970年,政府在「台北地區防洪計畫檢討報告」中,明定社子島為「限制發展」的洪水泛濫區,社子島全面禁建,市府停止延平北路七、八、九段所有的建設許可。

至於對社子島的前途規劃,歷任台北市長從李登輝提出「台北副都心」到柯文哲「生態社子島」,2022年底,新市長蔣萬安上任,社子島居民如同希臘神話裡的薛西佛斯,又重新再一次面對開發的不確定。 

吳明益、簡子倫談《暗時挽花》

八〇年代之後,以台灣的自然環境為主題的自然書寫(Nature Writing)方興未艾,對於生態、環境的瞭解與重視,啟動了有如葉脈般多樣性的自然相關創作。自然書寫以文字作為工具,無論在自然科學及文學創作的領域都開闢出一條獨創的路途。

然而這樣兼具感性與理性的門檻導致後繼創作者雖不至於絡繹於途,但也不時人才輩出,而且開創出不同嶄新格局。這樣的精神不只侷限於文字創作,同樣也因緣際會地透過影像,開啟了另外一種創作形式,並且展現在生態環境紀錄片的成果之上。

以自然書寫作為研究主題的吳明益除了分析以自然為寫作對像之作品之外,提出的自然書寫中重要特質:

一、以自然與人的互動為描寫的主軸;
二、注視、觀察、紀錄、探究與發現等「非虛構」的經驗;
三、自然知識符碼的運用,與客觀上的知性理解成為行文的肌理;
四、是一種以個人敘述為主的書寫;
五、已逐漸發展成以文學揉合史學、生物學、生態學與民族學等跨學科的獨特文類;
六、覺醒與尊重-呈現不同時期人類對待環境的意識。

談「生態環境紀錄片的敘事」

在台灣電影發展史中,曾有許多輝煌的篇章,但其中不容錯過的一頁則是1999年的「純十六獨立影展」。由鴻鴻、蕭菊貞以及其他導演所創作的六部16mm影片聯合放映,為當時黯淡的台灣電影界帶來了一道曙光,也進入了21世紀。

當時鴻鴻的《3橘之戀》顯現了台灣電影的無限可能,蕭菊貞的《紅葉傳奇》則打破了金馬獎紀錄片由官方製片單位壟斷的局面,贏得了第36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於次年(2000)以《銀簪子》再度奪得這個獎項。兩人持續以影像及文字繼續創作,各自斐然成章。

在創作《南方寂寞鐵道》的路途上,蕭菊貞「順便」地完成了《稻浪上的夢想家》,本片深入了台東池上的社區活動及稻米產業,發掘出台灣最頂級稻米的關鍵在於人;不是外界注入的能量,而是在地湧現的志向。這種不同於以往人親土親、鄉土黏人的田野觀察,正是紀錄片異於劇情片的特質,在真實的時空中發掘真相,並且以優美的影像展現出地方的另一種傳奇。

誠懇平實的敘事風格讓《稻浪上的夢想家》跳脫傳統環境紀錄片的格局,即使以人作為軸心,也能夠在群眾中找出關鍵人物,又能夠發散成綿密的人際脈絡,編織成池上堅實的在地力量,讓夢想得以實現。這種收放自如的說故事方法正是引人入勝的秘訣。

放映第二日,為您帶來豐富多元的4部作品,呈現現代建築如何導致生物傷亡的《窗殺》,環境運動如何推行,如何凝聚認同的《馬頭山之戰》,繽紛多彩迷人有趣的逐格動畫作品《綻放之種》和BBC 製作,以4K超高畫質呈現星球故事的《完美星球:人類》,邀請大家週日一起來看生態環境紀錄片哦!


放映場次|

元宵假期歡迎來 #臺南市立美術館 一同欣賞精采的生態環境紀錄片!適逢臺南建城 #400年 ,海洋在1624年見證了臺灣與世界的相接,2024年的元宵送上滿滿的海,邀請各位透過本土與國際的海洋相關紀綠片,一同從臺灣眼看世界。


放映場次|

2024/02/24

​ ​ ​ ​ ​ ↱ ​ ❍ 4K超高畫質帶來全新感動 ​ ❍ ↲

臺灣生態環境影展致力於挖掘本土優秀生態環境紀錄片,期望藉由影像敘事的真實呈現,帶領觀眾認知臺灣當前現況,進而關心並參與生態保護及理解現今的環境景象。

第二屆臺灣生態環境影展在 「#自然正值夥伴」(Nature Positive Partner)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大力支持下展開巡迴放映,更與 #臺南市美術館 合辦,將透過4K超高畫質投影機,讓入圍與得獎作品擁有更精細完美的呈現。

同時更加映 #台達厚生地球影展 2部重要的國際生態紀錄片和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製作的 #超高畫質海洋議題紀錄片,關心臺灣現狀之外更應與國際學習。每場放映均安排映後座談,邀請南部關心生態環境紀錄片的大家一同共襄盛舉!

活動資訊:
日期|2/24(六)- 2/25(日)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2樓 跨域展演廳
 ​ ​     (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號)

名額|150人

《重返山獅之徑 Path of the Panther》4K放映
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的亞熱帶沼澤地,形成了世間絕無僅有的生態系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濕地公約將其列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個濕地之一。瀕危的佛羅里達山獅以此為家,卻面臨了土地開發及道路興建的壓力。然而海水暖化、氣候變遷導致的強烈颶風襲來,人類與山獅都必須面對強大的自然災害,我們是否能夠共同面對呢?

時間|10/9(一)15:00 - 17:00
(影片播放89分鐘,映後座談30分鐘)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B1多用途劇場
 ​ ​ ​ ​ ​ ​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映後|#林育秀 副研究員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動物組)

名額 |150人

報名 |https://forms.gle/icqnscMFiQYHnPWR8

觀影免費FREE

#TEEFF
#台達厚生地球影展
#生態環境紀錄片
#科博館

 

《窗殺》

☀決選評審特別獎
明亮、乾淨而通透的大片玻璃窗,反映著綠蔭與藍天。現代建築所偏愛的採光與美學,卻成為鳥類非自然死亡的殺機。  「窗殺」,指飛行中的鳥類因無法辨識出玻璃,高速撞擊,導致受傷與死亡。根據統計,美國每年有6~10億隻野鳥死於窗殺,南韓則有約800萬隻野鳥死於窗殺。而台灣目前唯一累計窗殺死傷案例的平台,是創建於2019年的「野鳥撞玻璃回報」臉書社團,累積至今有2,600筆窗殺回報紀錄,光是2022年就有至少500筆案例。  本片跟拍兩位投注於窗殺議題的研究生:謝季恆、甘佳昀。他們從無到有地記錄窗殺案例,蒐集全台灣窗殺鳥的遺體,解剖、檢測、記錄,製作標本,將遺體最終的面貌保留下來,為窗殺作證。他們微小的努力,一步一腳印累積起台灣窗殺資料庫,以此為據,進而推動鳥類防撞貼紙的貼設。兩位年輕人的行動,不僅是對生命的同理與尊重,還擴充了「綠化城市」的意涵:作為強勢物種的人類,如何退一步,與其他生命共生?這個課題,將決定未來都市生態的樣貌。

時間|10/9(一)13:30 - 14:25
(影片播放24分鐘,映後座談30分鐘)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B1多用途劇場
 ​ ​ ​ ​  ​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逐雨之獸 Chasing the Rains》4K放映
水是一切生命的根源。在肯亞,水源的競逐對於生命的存續至關重要。由於極端氣候的影響,非洲大陸上遭逢嚴重乾旱,大象、獵豹和鬣狗,該如何仰賴動物經驗和本能,在乾旱和洪災的循環中,帶領自己的家族度過艱困的考驗,直到下一場及時雨的到來?

時間|10/9(一)10:30 - 11:50
(影片播放50分鐘,映後座談30分鐘)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B1多用途劇場
 ​ ​ ​ ​ ​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映後|#張鈞翔 博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研究員)

名額 |150人

報名 |https://forms.gle/icqnscMFiQYHnPWR8

觀影免費FREE

#TEEFF
#台達厚生地球影展
#生態環境紀錄片
#科博館

 

2023年10月5日

《Ndaan Mpmaduk入山》4K放映

最佳剪輯獎
「如果沒有了那些山中的競逐和伏擊;沒有了那些射出的箭和流淌的鮮血,構築文明生活的一切都將不復存在。」-《Ndaan Mpmaduk 入山》以微觀的角度,凝視著人類世界的縮影。故事中的太魯閣族人遵循著祖先的狩獵文化,在部落傳統和現代文明交織的脈絡下與山林土地、動物及神靈共處。這個邊緣群體裡的互動關係,反映了一種社會化的現實與衝突,彷彿是人類文明在演進過程中的縮影。

時間|10/8(日)15:30 - 16:50
(影片播放50分鐘,映後座談30分鐘)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B1多用途劇場
 ​ ​ ​ ​ ​ ​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映後|#李奎穆 製片

名額 |150人

報名 |https://forms.gle/icqnscMFiQYHnPWR8

觀影免費FREE

#TEEFF
#台達厚生地球影展

頁面

訂閱 RSS - 活動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