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學堂
#王誠之 秘書長

第十四屆野望國際自然影展於7月16日在信義學堂進行開幕放映,為今年的野望影展揭開了序幕。

本屆野望影展引進了新的觀影視角,帶著觀眾用A/R/Tography「藝術研究教育法」,引導觀眾將自己帶入「Artist藝術家」、「Researcher研究者」與「Teacher教育者」的角色,學習用不同的觀點欣賞紀錄片,挖掘紀錄片在各個面向的精彩之處,在這三種角色之間靈活轉換,從而獲得更全面的洞察。將有助於觀眾深入瞭解影片內容,並且有助於生物多樣性議題的推廣。後續將繼續推廣到各學校、社區及放映。

感謝每位前來觀影的朋友們,您們的到場支持,將會是野望持續向前的動力。未來將釋出更多第十四屆野望國際自然影展的消息,請大家務必多多關注野望的粉專,才不會錯過任何消息喔!

#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 #信義學堂 #第十四屆野望國際自然影展 #野望 #WildViewTaiwan_Film_Festival #生態環境紀錄片  #Artography #藝術研究教育法

 

2024年7月24日

6/16 #2024漫遊信義文化生活節 X #野望《鯨生》、《鯨之聲》映後筆記

#植境複合式概念館
#簡毓群 導演 X #張弘榤 導演 X #王誠之 秘書長

【藏於微笑底下的悲歌,付諸行動的開端】

您是否也曾在水族館欣賞海豚的表演?海豚那陽光、親人,且時時面帶微笑的模樣,不只深受大眾的喜愛,也吸引了許多小朋友懇求父母帶他們觀賞表演——從水裡一躍而出,在空中翻轉後落入水面,或是用魚鰭抱著球在水中移動的趣味模樣,都深深的攫住了人們的雙眼。

然而,我們看不見的是,這些海豚如何從汪洋大海中,被捕獲至禁閉的水池裡,而海豚在水族館的受訓過程中,為了提升表演的趣味性,又是如何被迫違反天性,做出可能使海豚身體受到傷害的動作。在水族館以外,鯨豚類的生活空間亦被人類活動壓縮及破壞,如離岸風電所製造的噪音,以及人類產生的垃圾,皆使得鯨豚類的生命受到威脅。

「面對人類對於生態環境的破壞,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3/16-17 #用影像書寫自然環境 ​ 《Ndaan Mpmaduk入山》映後筆記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多木子 導演X #黃瀚嶢 環境工作者X #張東君 譯者、動物學家 X #王誠之 秘書長

【走入山林,凝視山與族群的互動】

提著槍枝走入山林,穿梭於挺拔的樹木之中,用枯枝落葉將陷阱藏於獵物會經過的小徑,看準躲在樹叢後的獵物,給予致命的一擊——這些對於片中的太魯閣族人來說,不僅僅是生活,更是遵循著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然而到了當今,使用槍枝與獵殺動物被認為是殘暴、野蠻,甚至是底層的行為,原本令原住民男性引以為傲的狩獵文化,使他們感到光榮的神聖時刻,被現代文明無情的剝奪,義大利籍導演多木子導演感慨的說著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間的衝突與矛盾。

3/16-17 #用影像書寫自然環境 ​ 《暗時挽花》映後筆記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簡子倫 導演X #吳明益 作家&環境運動者X #王誠之 秘書長

【回到生活的根本,延續並記錄對於至親的思念】

「媽媽,小米會像曾祖父一樣去當神仙嗎?」疫情期間,家中的長輩相繼過世,同時間,因受長期高溫梅雨的影響,小米的農損讓導演簡子倫感到惋惜:「人對於物種的逝去是沒有感覺的,但對於第一線的工作者來說,這些物種就如同至親一般。」作為保種工作者,簡子倫以小米作為故事的軸線,記錄妻兒的日常對話,也延續了簡子倫對於「至親」的思念。

孩子踩著矮凳、趴在流理台上,望著媽媽處理自農園採收回來的作物,有時也會擔任媽媽的小幫手,從做中學,孩子的生活浸泡在植物的語彙中。生活是一切的根本,倘若一件事能夠圍繞於我們的生活中,便能對其產生感情,使其成為日常的一部份;同樣的,以保種來說,簡子倫認為被留存下來的種子若能夠繼續被人們使用,繼續在土地上生長,這些生命是否便能得到延續的機會呢?

3/16-17 #生態環境紀錄片的敘事 ​ 《稻浪上的夢想家》映後筆記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蕭菊貞 導演 X #鴻鴻 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 X #王誠之 秘書長 

【金黃色的麥穗,是夢想與實踐的源頭】

「要相信人都有珍貴的故事,並等待。」這一等,便等了兩年半。在因緣際會下,蕭菊貞導演認識了來自池上的夢想家——梁正賢先生,並被梁正賢口中有關池上農民的故事所吸引,使蕭菊貞決定秉持著如此信念 ,帶著想要為後人留下些紀錄的心情,挖掘來自池上的在地力量。蕭菊貞始終相信著,要先被故事打動,才會有拍攝、記錄的可能,唯有如此,才能夠傳達出故事與作品中的真誠。

而拍攝與訪談的過程,蕭菊貞發現從池上農民所分享的故事裡,皆有梁正賢的影子穿梭其中,彷彿透過梁正賢的穿針引線,慢慢地將那宏大、散落於各處的夢逐一串起,織成一面金黃動人的網。這面網,為農民們帶來創下全台米價最高的池上米,同時吸引了藝術家駐村創作,歷年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更是引來了大批人潮,除了使池上翻轉的故事更廣為人知外,也為池上注入新的生命力。

3/16-17 #用影像書寫自然環境  《困住之島》映後筆記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紀穎如 導演X #林玲遠 學者X #王誠之 秘書長

【梳理被困住的生命經驗,開啟對話的可能性】

出生於農村,長大後北上求學、工作,「家」對於紀穎如導演來說,是個不斷變動與遷徙的過程,與「家」有關的題材,也成了她內心柔軟的一塊。如何以客觀的角度及敘事方式,在深度報導中帶入社子島居民生活的紋理,呈現持不同立場而發生衝突的背後,梳理居民產生行動與決定的脈絡,是紀穎如所能夠帶來的最大溫柔——在快速變遷、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中,留給社子島居民們發聲的空間,也因此召喚了觀影者們相異的情感與投射。

朝陽的第一道曙光劃開天際,如今依舊璀璨明亮的高掛在天。從今年初開始第二屆臺灣生態環境影展的徵件,經過諸位評審委員們的來回溝通、選評,以及幕後團隊緊密的籌備,我們得以將臺灣生態環境領域的關懷者、支持者及倡議者齊聚一堂,共同歡慶屬於臺灣生態環境紀錄片的時刻。
今年,我們持續地在各地舉辦野望影展及臺灣生態環境影展的放映,希望能夠將創作者們對於生態環境的關懷視野,擴及到一般群眾、甚至是仍在萌芽階段的孩子們,期許那道劃開天際的曙光,也能喚起彼此對於自然及環境保育的集體意識,共同為生態環境盡一份心力。
此外,我們也在緯創人文基金會的支持下進行了「未來女性科學家」計畫,在全台10個女子高中放映《她們與猿同行》(She Walks with Apes)紀錄片,並邀請女性生物科學家就親身經驗進行映後座談,雙方互動熱烈、反映良好。而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的委託下,翻譯製作了6部4K生態環境紀錄片,並舉辦「台達厚生地球影展」,宣導氣候變遷及生物多樣性等重大議題。
更難得是宜蘭縣政府環保局委託的「2023宜蘭國際綠色影展」,讓我們帶著48部本土及國際的生態環境紀錄片,前往宜蘭每一個鄉鎮的學校與社區,放映超過60場。並且將何華仁先生的大作〈彩鷸大地〉輝映在每一個螢幕上,讓宜蘭鄉親瞭解當地的生態之美,並且懂得加以珍惜。

感謝9天以來陪伴我們度過在臺博館午後時光的導演、製作團隊或受訪者,藉由各位的分享,讓我們更理解了鏡頭下的生態故事與環境困境,同時,也看起希望所在。

下星期我們即將揭曉本屆臺灣生態環境影展得獎名單,預告一個好消息,我們與 #自然正值夥伴 Nature Positive Partner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將於 9/8-9/10 以4K超高畫質投影機放映本屆得獎作品與台達厚生地球影展精選影片,值得您把握一睹精采紀錄的機會,詳情將於9/1公布,敬請期待。

 

2023年8月31日

今年的校園及社區巡迴放映已在9月告一個段落。
4K高畫質RGB雷射技術投影機,與映後講師們精彩的解說,期許能帶給觀眾們對生態環境的感動,並引發觀眾們對地球的認識及關懷。

分享自台達基金會

印象中,紅尾鵟才剛剛飛掠過銀幕沒有多久,野望影展的主視覺也從鳳頭蒼鷹、草鴞,歷經了虎豹獅象又回到了猛禽系的遊隼,就這樣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走過了廿一世紀的一〇年代,我們也朝著「運用專業行銷傳播能力,促進台灣自然保育之公眾認知」的目標跨出了另一步。 

雖然起因於2010年參加英國Wildscreen影展的緣故,而有了台灣野望的成立,但我們並不是一個推廣生態紀錄片的民間組織,而是希望藉由這些全球最頂尖的作品,推廣自然保育基本的訊息以及最新的潮流。首先我們先以精美的影像故事吸引臺灣的朋友,然後導入各類自然、環境相關的訊息。許多如今沸沸揚揚的議題,例如氣候變遷、人類世……等等,都從2011年第一屆野望影展的影片中提出倡議,如果檢視歷屆野望影展的影片,無疑地可以發現一條清楚而明確的軌跡,而我們臺灣正不偏不倚地走在這個路途之中,並且與世界同行。

訂閱 RSS - 成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