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生態環境紀錄片的敘事」
在台灣電影發展史中,曾有許多輝煌的篇章,但其中不容錯過的一頁則是1999年的「純十六獨立影展」。由鴻鴻、蕭菊貞以及其他導演所創作的六部16mm影片聯合放映,為當時黯淡的台灣電影界帶來了一道曙光,也進入了21世紀。
當時鴻鴻的《3橘之戀》顯現了台灣電影的無限可能,蕭菊貞的《紅葉傳奇》則打破了金馬獎紀錄片由官方製片單位壟斷的局面,贏得了第36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於次年(2000)以《銀簪子》再度奪得這個獎項。兩人持續以影像及文字繼續創作,各自斐然成章。
在創作《南方寂寞鐵道》的路途上,蕭菊貞「順便」地完成了《稻浪上的夢想家》,本片深入了台東池上的社區活動及稻米產業,發掘出台灣最頂級稻米的關鍵在於人;不是外界注入的能量,而是在地湧現的志向。這種不同於以往人親土親、鄉土黏人的田野觀察,正是紀錄片異於劇情片的特質,在真實的時空中發掘真相,並且以優美的影像展現出地方的另一種傳奇。
誠懇平實的敘事風格讓《稻浪上的夢想家》跳脫傳統環境紀錄片的格局,即使以人作為軸心,也能夠在群眾中找出關鍵人物,又能夠發散成綿密的人際脈絡,編織成池上堅實的在地力量,讓夢想得以實現。這種收放自如的說故事方法正是引人入勝的秘訣。
作為蕭菊貞長期的創作夥伴,鴻鴻以詩做為創作的出發點,然後進入戲劇、舞台、電影乃至於爵士樂,如同多才多藝的頑童,戲耍各種陳述故事的技巧。如此多元的展現方式,如何解讀紀錄片的敘事方法呢?他會如何賞析這部有關台東鄉間的故事呢?
池上能講的事情那麼多,值得拍攝的影像如此多元,鴻鴻如何看待老友蕭菊貞的敘事觀點?她的風格是否其來有自?能不能從過往的創作經歷中找到脈絡?為什麼蕭菊貞能夠拍攝出一部獨具風格卻又充滿在地性格的作品呢?
回首「純十六獨立影展」的初衷,蕭菊貞及鴻鴻對於台灣生態環境紀錄片的發展有何解讀?對於彼此的創作歷程又如何解讀?說故事是紀錄片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表現方式,然而如何專心一致地講好故事,往往是台灣生態環境紀錄片創作者最需要學習的基本課題。
那麼就由蕭菊貞及鴻鴻兩位說故事的高手,來分享《稻浪上的夢想家》這部榮獲第二屆台灣生態環境影展最佳環境長片入圍的作品吧!
◭▴▴━━━━━━━━━━━━▴▴ ◭
放映時間|3/17(日)16:00 - 18:00
16:00 - 17:00 影片放映
17:00 - 18:00 映後對談
放映地點|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大影格
映後講者|#蕭菊貞/導演 #鴻鴻/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
購票:https://reurl.cc/mr2p81
#稻浪上的夢想家 #生態環境紀錄片的敘事 #池上 #台灣生態環境紀錄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2024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