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從事廣告創意的工作時,我常常想起拍攝廣告片的過程,雖然短短的30秒或是15秒,但是總要好上很多天的拍攝,以及無數的前後製過程,除了廣告片本身之外,實在有太多可以分享給觀眾的過程與畫面。
現在日本廣告經常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本片之後的 #幕後花絮,內容非常精彩。這完全是拜網路之福,因為廣告製作的費用可高可低,但上電視頻道的媒體費用可以高上十倍或數十倍。至於生態紀錄片的幕後花絮,一開始則是套裝DVD的「特典」(bonus),當作提高附加價值的贈品。然而幕後花絮實在太精彩了,因此也就逐漸成為影片之後的重要部分。
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2001年製作的《藍色星球》(The Blue Planet),在三片裝DVD之中就加上的50分鐘的〈Making Waves: The Making of the Blue Planet〉。日後的系列作品就直接在50分鐘的節目之後加上10分鐘的幕後花絮,甚至於還配合節目主題用上不同的名稱,例如《The Hunt》幕後花絮叫做「On the Hunt」、《Human Planet》則叫做「Behind the Lens」,利用額外的10分鐘說明拍攝過程的細節,或是做更進一步的觀念推廣。
當生態紀錄片的內容太精彩之後,開始產生了懷疑論,認為製作單位用了不當的手法拍攝,甚至於作假。這時候幕後花絮就產生了自證的效果,例如野望影展放映過的《地底穴居動物》(The Burrowers: Animals Underground),直接說明他們如何架設拍攝用的地底洞穴,而且在不傷害動物的前提下安全地拍攝。當然也不藏私地告訴觀眾用了什麼手法拍攝到那麼精彩的畫面。
而在《美洲獅王朝》(Dynasties II:Puma)的幕後花絮「On Location」之中,更說明了在巴塔哥尼亞高原上的人獸衝突解決方式。原本牧場主人以獵槍對付「入侵」的美洲獅,但是研究保育人員引進了牧羊犬,不只用來驅趕羊群,更是發出叫聲,破壞美洲獅的潛行突擊,因此化解了長久以來美洲獅與牧民的對立。我記得看到這段幕後花絮時特別感到振奮,因為隨著人類利用空間過大、動物棲息環境改變,人獸衝突日益嚴重,能夠獲得這樣的解決,真是令人額手稱慶。
這樣的處理方式也是幕後花絮的一種方式,類似於書籍的「延伸閱讀」,在不破壞影片本身的內容結構以及影音品質之下,接上這樣一段的保育工作內容。相信觀眾在看過精彩的節目之後,意猶未盡之餘更能夠感受到保育的重要,而且對於工作人員的努力一定更加印象深刻。
臺灣的生態環境紀錄片的製作過程同樣需要經過田野調查、資料蒐集、拍攝前的前置作業,當然免不了長時間的拍攝過程,以及更多辛苦的後期剪輯、製作的過程。如果能夠透過另外一名攝影師或甚至於另外架一台小型攝影機,都可以記錄更多過程,運用各種方式傳達給觀眾瞭解,相信對於生態環境紀錄片的製作一定會有更多幫助。
幕後花絮看似盛宴之後的甜點,可以提供愉悅感、延伸用餐的歡聚氣氛,但其實它的功能絕不僅至於讓觀眾看看NG鏡頭、笑一笑而已,可以作為非常重要的傳播作用,創作者應該好好地運用,觀眾不要錯過,播映的頻道更不要以為不重要就剪掉省略,那就太不專業了!
(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秘書長 王誠之)
您在這裡
【不只是甜點的幕後花絮】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