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紀錄片的觀看 -《困住之島》
美國學者比爾·尼克爾斯(Bill Nichols)將紀錄片分為六種類型,其中包括了「觀察型紀錄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及「參與型紀錄片」(Participatory Documentary)兩種,分別以客觀及主觀的視角紀錄事件的發生過程。傳統上,總認為「公正客觀」是新聞應有的基本原則,卻有可能因為過度的抽離,而流於浮面;相反地,如果涉入過深,又可能導致先入為主,無法客觀的描述。
旁觀與涉入之間如何拿捏,應該是《困住之島》製作期間時時都必須拿捏的分寸。
1963年葛樂禮颱風發生後,台北開始修築以200年防洪頻率為保護標準的高堤,到了1970年,政府在「台北地區防洪計畫檢討報告」中,明定社子島為「限制發展」的洪水泛濫區,社子島全面禁建,市府停止延平北路七、八、九段所有的建設許可。
至於對社子島的前途規劃,歷任台北市長從李登輝提出「台北副都心」到柯文哲「生態社子島」,2022年底,新市長蔣萬安上任,社子島居民如同希臘神話裡的薛西佛斯,又重新再一次面對開發的不確定。
《困住之島》走進鎂光燈注目的抗爭背後,記錄實實在在居民生活樣貌,有人臨河築船屋而居、有人靠種地瓜葉養活一家子,也有受困禁限建無法改善公共建設的里長;居民之間,陷入兩難,贊成與反對開發,兩派對立,撕裂鄰里親族間長久緊密和諧關係。人在不確定下生活,什麼都充滿變數,遑稱計畫未來,「困住之島」究竟是什麼樣生命景況呢?
《困住之島》在製作過程中,如何深入社子島居民的生活及社區?但又如何避免陷入情感的糾結,引發許多討論。以往台灣的環境紀錄片通常會從在地居民的角度,進行記錄及詮釋,如何全面地敘說事實、描繪真相?即成了紀錄片創作者的一大挑戰。
《困住之島》為第二屆臺灣生態環境影展最佳環境長片,本次邀請了傳播學者林玲遠教授與《困住之島》的編導紀穎如對談,討論當環境議題發生時,創作者能如何透過紀錄片,將議題傳達給身處不同時空的觀看者,並引起關注或共鳴?本場活動將討論從創作到觀看之間的思維,值得關心台灣環境以及各種社會議題的創作者、運動者以及社會大眾參與討論。
◭▴▴━━━━━━━━━━━━▴▴ ◭
放映時間|3/16(六). 18:30-20:20
18:30-19:17 影片放映
19:20-20:20 映後對談
放映地點|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小影格
映後講者|#紀穎如/導演、#林玲遠/學者
購票:https://www.opentix.life/o/tfai?tab=1754139137189113856
#生態環境紀錄片的觀看 #困住之島 #社子島 #台灣生態環境紀錄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2024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