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是種必要的行為,就只是為了生存,不同種類的動物相互競爭,即使相同的物種,不同的群體也必須競爭。自然界競爭的結果,不是存活,就是死亡,但是除了競爭之外,還有另一個選項:「團結」,非但同群同種的動物可以團結,產生更強大的力量。即使原本敵對的物種也能夠結合成為一個團隊,《野狗故事》之中的索蘿就是這個團隊的核心。

本片之中的野狗,並不是遭受遺棄的流浪犬,而是現存最強大的三種犬科動物之一的非洲野犬(學名Lycaon pictus),體型要比鬣狗及胡狼為大,獵食能力強大,同樣都是群居的動物。本片的主角索蘿是一隻遭受獅群攻擊而滅門的倖存者,先是憑藉著自己的力量存活下來,希望能夠再遇到同類、重返團體生活。然而牠始終踽踽獨行,卻先與鬣狗合作獵捕,然後再因為繁殖的渴望,強佔了一家子的胡狼,並且扮演起家長的角色。

本片是典型地長期在非洲進行拍攝所得的作品,拍攝者或許本來就以非洲野犬為主題,但也可能是意外發現這個獨特的個體及行為,然後進行長時間的追蹤拍攝。製作公司Table Mountain Films設於南非的開普敦,與波札那的Natural History Film Unit合作,後者以專注於拍攝非洲的獵食者行為,作品非常豐富。這一類蹲點式的影像記錄擁有長遠的傳統,甚至可以追溯至早期的狩獵活動。其中最受到注目的莫過於「非洲五霸」(Big five game,或稱Big Five)的獅子非洲象非洲水牛黑犀牛,此外黑猩猩、大猩猩等靈長類以及花豹、獵豹等獵食性動物也是拍攝的主題。這類型的影片市場性高,也成了生態影片的重要主題之一,在野望影展中也播映過許多的精彩影片。

這種拍攝方式多半需要以相當長的時間進行,攝影者也常以拍攝地點為居,並且對於當地的動物有相當的瞭解,甚至鎖定某些主題動物長期跟拍,並且進行觀察,所得到的成果日積月累,自然可觀甚至於有許多新發現。

相較於那些非洲的「明星」物種,非洲野犬等動物是比較不討喜的,通常扮演配角,甚至於「反派」,然而牠們的行為、生態都是非洲生態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絕對是拼圖上的不可缺乏的。《野狗故事》能夠以牠們作為主角,可以讓全世界的觀眾對於這些動物得到更多的瞭解,甚至於增加對牠們的好感,對於牠們的保育也會有相當的助益。

索蘿的特殊案例非常有可能是長期觀察、拍攝才能發現,牠的家族被獅子獵捕殆盡,唯一倖存的牠於是孤獨地流浪,希望能夠遇到另外一群非洲野犬並且受到接納。然而由於求取生存,牠先以優勢的獵捕能力與鬣狗合作,然後又因為性成熟而為了滿足繁殖後代的需求,強勢收養了一家子胡狼,非但成了4隻幼獸的奶媽,還成了全家的首領,確保了大家的溫飽。這種原本敵對動物之間的合作,雖有案例,但是能夠如此完整地記錄下來,能夠獲得Wildscreen 2014的動物行為獎提名,絕對是實至名歸。

各類的生態紀錄以擬人化的方式說故事,已經漸漸成為一種主要的方式,但相對地在觀賞過程中,人類也不免融入劇情,將自己「擬動物化」了,將人類的行為與動物比對,常常也可以為人類的行為找到原因與解答。然而索蘿、鬣狗及胡狼的《野狗故事》會不會讓人類思考,原本彼此敵對的物種,因為機緣巧合而能夠成為合作的夥伴,那麼人類自己呢?可能正好跟牠們相反吧!一如索蘿最後遇到的那群非洲野犬,雖是同類,但也可能為自己帶來殺身之禍,這是片中最意想不到的結局,但在人類的社會中卻又是如此的合情合理。(王誠之)

代表圖片
分類
相關影片
野狗故事